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光明日报·理论版】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与价值取向

[作者]:黄泰岩 刘宇楷 [发布人]:樊樱羞 [发表时间]:2021-09-14 [来源]: [浏览次数]:

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与价值取向

□黄泰岩 刘宇楷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确定2035年远景目标时明确要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8月17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共同富裕被列入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为了科学有效推动共同富裕,有必要从学理上揭示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和价值取向。共同富裕作为一个特定范畴,包含了“共同”和“富裕”两方面的内容,因而科学认识“共同”和“富裕”的各自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成为从学理上揭示共同富裕理论逻辑和价值取向的基础性工作。

富裕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基础

富裕是生产力发展水平达到一定高度的标志,通常用人均收入水平来表示。世界银行公布的2020年划分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准认为,人均国民收入超过12535美元的经济体,就是高收入经济体,也可以说进入了富裕社会。2019年我国人均GDP首次超过10000美元,属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按照我国目前的发展速度,“十四五”期间将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推动共同富裕,必须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和保护生产力。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富裕对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优越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更高形态的制度形式,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必须使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超越发达国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在资本主义达到的最高生产力水平上建立起来的,马克思还要求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后,首要任务是迅速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这意味着,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所需要的生产力水平,必须超越资本主义制度下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以彰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因此,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最终目标所要达到的富裕,是生产力发展水平超越资本主义国家的富裕。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实现共同富裕所要达到的生产力水平,需要长时期的接续努力才能实现。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必须使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快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我国是在落后生产力基础上建立起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要赶超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就必须创造出比发达国家更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验证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在高质量发展中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快速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发展奇迹。

第三,社会主义社会必须使生产力的发展效率高于发达国家。提高生产力发展的效率,关键要把创新置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位置,使科技自立自强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战略支撑。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遏制下,我国只有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加快自主创新,进入创新国家前列,把核心关键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

以上要求决定了我国推进共同富裕必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伟大工程。为了更加有效地推动共同富裕,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高质量发展,把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推到新的高度,把共同富裕的蛋糕做得更大、更好。

共同是对富裕性质的界定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共同的富裕才是社会主义。因此,“共同”界定了富裕的社会性质,属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范畴,是对共享发展理念的全面贯彻落实,具体体现在:

一是实现全民共享。共同富裕是所有的人一个都不能少的富裕,这就决定了我们所要实现的不是两极分化的富裕,不是少数人和个别地区的富裕,而是包括每个人的全体人民的富裕。虽然在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但这是为了让先富带动后富,先富帮助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过程和必要手段。

二是实现全面共享。共同富裕不仅包括衣食住行等物质上的富裕,还包括文化、娱乐等精神上的富裕,追求的是人的全面发展。这就决定了我们所要实现的共同富裕是全面的富裕,是解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富裕。

三是实现共建共享。共同富裕中的“共同”,是指所有人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在建设进程中依据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对发展成果进行共享。这就决定了一方面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并不断完善公平分配机制;另一方面要按照多劳多得、不劳不得、按贡献分配的原则,允许富裕存在先后差别和合理差距。

上述要求决定了我国在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把基本经济制度的巨大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坚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着力解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共同与富裕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规律

根据以上分析,富裕属于生产力范畴,共同属于生产关系范畴,那么,共同与富裕之间的关系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深刻揭示了共同富裕所包含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具体体现在:

第一,社会主义的本质就包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离开了富裕的共同与离开了共同的富裕,都不是社会主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造成的财富和贫困在两端的积累,导致了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运用大量数据证明,自由市场经济必然导致收入分配不平等、贫富差距拉大。从历史数据看,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恰恰都是美国的收入差距达到高峰的年份发生的。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也包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就一般意义而言,现代化就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标志,如我国确定的2035年发展目标要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表明我国实现的现代化是遵循了国际社会一般标准的现代化,是经得起世界检验和认可的现代化。就中国式或社会主义现代化而言,现代化被赋予了特定的社会主义性质,具有了生产关系的特征,如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在理论、制度、目标、道路、方法等方面都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理论和道路,为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中国方案。

共同富裕包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决定了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必须统筹实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的协调发展,实现富裕和共同之间的平衡以及相互促进。从这个意义上说,共同富裕属于发展的范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把“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放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他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仍然把共同富裕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联系在一起。因此,决不能把共同富裕仅理解为生产关系范畴,更不能仅理解为生产关系中的分配范畴。否则,在理论上,就会误解共同富裕的丰富内涵;在实践上,就会导致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忽略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生产关系的变革,由此带来的历史教训极其深刻。

既然共同富裕包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那么,就必须依据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矛盾运动规律,科学认识共同富裕的运动规律,在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自觉遵循客观规律。

首先,充分认识推进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我国虽已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202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05万美元,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相当大差距。在这样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依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推进共同富裕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必须尽力而为。我国已完成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跨越,为共同富裕奠定了一定物质基础,推动共同富裕慢不得。二是必须量力而行。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要努力实现的远景目标,推动共同富裕急不得。三是必须在发展中推进。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转化,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因而推进共同富裕的重点是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四是必须统筹效率和公平。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阶段,全面建设就要求遵循系统性原则,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进程中,不仅要实现更加公平的发展,还要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其次,分阶段推进共同富裕。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依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本原理,推进共同富裕也必须循序渐进。这就要求:一是共同富裕的主体要循序渐进。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下,要承认每一个社会主体在拥有要素上的差异,重点鼓励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敢于创业的人带头致富,通过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形成先富带后富、帮后富的共同富裕实现机制。二是共同富裕的内容要循序渐进。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的全面富裕,但在生产力不同发展阶段,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以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各自内部的不同内容上实现富裕必然存在先后顺序,应允许人民群众在追求美好生活进程中形成多样化、个性化和多层次的渐进富裕。三是共同富裕的区域要循序渐进。我国经济发展存在巨大区域差异,决定了我国的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各地区的同步富裕,各地区要依据各自生产力发展水平因地制宜探索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形成“百舸争流”的发展局面。

最后,深化改革推进共同富裕。生产关系只有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才能有效促进生产力发展,因此推进共同富裕必须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推进共同富裕的制度体系和体制机制。一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改革开放40多年创造的经济发展奇迹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巨大优越性,推进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鼓励非公经济发展,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建立更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最大限度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巨大优越性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只有通过一整套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才能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推进共同富裕,需要在体制上为每一个人创造公平竞争的机会,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反对各种形式的垄断;在机制上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在政策上提升施策的精准性,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三是深化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改革。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加快自主创新;加快要素市场改革,完善按要素贡献分配机制,提高要素使用效率,扩大居民收入来源。

该文刊载于2021年9月14日光明日报。

原文网址:https://news.gmw.cn/2021-09/14/content_35161305.htm

上一条:【经济日报】推动“有效衔接”落到实处 下一条:【经济日报】加快推进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